初中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理解题考点阐释

admin 发布于 2024-03-28 阅读(63)

乏味生活的句子_生活很乏味的句子_乏味的生活发朋友圈

散文阅读之句段作用理解题

考点阐释

散文语言含蓄,意蕴丰富,写法多样。一如修辞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锤炼和组合,散文独特的写法可以是情节的巧妙安排,可以是开头结尾的处理,可以是引用诗句、典故等手法的运用。这些写法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而分析散文的写法作用是鉴赏散文的重点。

设问方式

1.文章某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作者以“××”为题,为什么?请简要说明。

3.文章第×段运用了某种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引用××的话的作用。

5.请结合全文简析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6.文章第×段,作者引用诗句的作用是什么?

7.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妙处。

8.文中划线句子是否可以改为“……”,为何?

9.文章第×段的安排有何艺术效果?

10.文章第×段在结构上有何巧妙之处?

解题方略

分析句段作用“4角度”

1.内容方面(理解能力)

内容方面的作用是最基础的作用,即我们首先得搞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什么。

如:人、物、景——特点

事——交到时间、地点、人物、关键事件

情、理——阐释了什么道理/点明了主旨

2.结构方面(文本特征)

即内容与上下文、前后文、乃至全文内容之间的关系。而具体是什么样的作用,首先需要进行定位,因为位置不同,作用就不同。

(1)开头:①总领全文,开篇点题;营造……的气氛,奠定……的感情基调;

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关于……的描写

②前后呼应:照应上文的…内容,为下文……的情节埋下伏笔/做铺垫

③或衬托作用(在行文中为了彰显叙述主体而谈到其他事物,其他事物具有衬托作用;渲染烘托某种氛围,为人物的出场营造氛围/为抒情做铺垫……)

(3)结尾:①总结全文,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②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卒章显志;或含蓄的表明主旨(往往借助象征性的景物描写)使文章委婉含蓄,言已尽而意无穷。

3.主题方面(情感价值观)

散文中所有的艺术手法,无非都是为传情达意而服务,因此对于句段作用的赏析,不可避免地会谈到它对主旨传达的作用,即用什么样的方式传达出了怎样的主题。

(1)人、事。物、景→作者态度(赞美、崇敬、批判、喜爱、厌恶)。

(2)命运、结局、社会现象→原因的认识(引人深思/省)

4.给人感受(审美趣味)

散文创作过程中使用的各种手法,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在答题过程中,也要注意品味。

语音修辞(节奏、韵律、气势)

词语修辞(生动形象、逼真鲜明)

引用(诗词-典雅含蓄,名言-说服力)

插叙(跌宕、神话鬼怪-传奇色彩)

悬念/跌宕/突转(引人入胜,激发阅读兴趣)

留白/戛然而止/以景作结(留给人想象和思考,回味无穷)

答题模板:

①内容:手法+特点/事件相关信息→生动、形象、丰富

②结构:上下文内容间的关系(相反、相承、相关、相同-对比映衬、承上启下、伏笔铺垫、呼应照应)

③主题:内容→情感态度、原因探究

④给人感受:特殊手法使用带给人的感觉。

典例剖析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诗意的横峰

徐可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宋人王观的这两句诗简直是为横峰而写。苏东坡的诗句也触及横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我问横峰的朋友,横峰这个名字是否与古人诗词有关,他们都微微一笑,很谦虚地回答:“不是啦。”他们说,横峰本名“兴安”,后因本地名山横峰而改为现名。

但我固执地认为,横峰就是从古人的诗句中走出来的。

横峰是江西省东北部的一个小县,地处闽、浙、皖、赣四省要冲。踏进横峰,我就疑心自己踏进了一个古老的时代。亭子上,梧桐畈,莲荷乡,上畈村,新篁乡,龙门畈,葛源村,枫林坞,月光洲……这一个个古色古香的地名,哪一个不带着唐诗宋词的意境?当人们为传统地名急剧消失而痛心的时候,横峰的这些地名却带着历史的温度,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挟着古典诗词的韵律,穿越千百年的时光,鲜灵灵地存活在生动的现实当中。

横峰的诗意,写在每一寸土地上。

亭子上。一座小村庄。清一色的粉墙黛瓦,明朗素雅,大红的剪纸透着喜气。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麦子,像绿色的地毯一样。一畦畦蔬菜鲜翠欲滴,体态丰满的鸡妈妈带着一群小鸡在菜地里觅食,高傲的大白鹅优雅地踱着方步,小黄狗在温煦的阳光下眯着眼睛慵懒地打盹儿。清澈的河水潺潺地流着,几只鸭子浮游水中,不时扎到水中去觅食,水面泛起一圈圈气泡。两岸都是茂密的树木,树木吮吸着大地的乳汁,郁郁葱葱,枝叶扶疏。竹林边,成群的笋争先恐后地从土里探出头来。秋千架,老水车,悠然亭,古驿站……几近消失的田园风光,如同被时光遗忘的世外桃源。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村民的生活像村边的河水一样悠悠地流淌。

莲荷乡,莲荷的家乡。莲叶并不罕见,奇的是这千亩荷园,真实呈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沿着木质步道走进荷塘深处,极目四望,视线所及尽是亭亭玉立的莲叶。晶莹的水珠在莲叶上滚动,小鱼小虾在莲叶间嬉戏,黑天鹅在池塘里悠闲地游弋。荷塘边建起了一排排灰黄色的小木屋,那是为外来的游客们准备的栖息之所。古人吟咏莲荷的诗文多矣,我最爱的是两首出自无名诗人之手的民歌,一首是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还有南朝《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还有辛稼轩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些诗句都鲜活灵动,清新可喜,充满生活情趣。虽然还没到莲子成熟的季节,但我仿佛看到了采莲时节鱼虾嬉戏、男欢女爱的动人场景。

走近葛源村,村口的那棵老树令我为之一震。那是一棵樟树,树干粗大需数人方可合抱,树身黝黑铁青峥嵘沧桑。这棵树太老了,也许几百岁,也许上千岁,主干已经从中间裂开一分为二,一支歪倒触地,而另一支依然挺立,依然枝繁叶茂,依然浓荫覆地。一棵树站在那里,就站成了一部历史,即使倒下了,仍然顽强地活着。据说,此地民间习俗,女儿一出生就种一棵樟树,到出嫁时伐木制箱盛嫁妆,因此到处可见樟树的身影。

樟树下,一位年轻女子坐在长条石凳上看书。只见她双手捧书,头颈微垂,看得入迷,一袭红色长裙格外醒目。自然披落的秀发遮住了她的面庞,然而她的侧影仍然显出婀娜的身姿,远远看去,宛如一幅美丽的剪影。年轻与古老,鲜红与翠绿,对比如此强烈,相处又如此和谐。时光仿佛在这里静止。一瞬间,我竟有了莫名的感动。

徜徉在横峰大地上,仿佛在一幅水墨画中行走。月光洲,梦一样的名字,梦一样的小岛,轻轻地泊在信江上,绿树成荫,水禽翔集。石桥村,大片的紫云英正在盛放,层层的梯田像翻卷的大海,乡间绿道曲径通幽……横峰人爱美,他们致力于建设秀美乡村。秀美者,秀丽而美好。有内涵有品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聪明的横峰人,在“秀美”二字上做足了文章。亭子上的传统民俗剪纸,莲荷乡的千亩荷园,石桥村的高山梯田,都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旅游资源和经济来源。横峰在走向富庶,而山水依旧美丽如诗。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古人的诗句就是为今天的横峰而写的。(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描写一个年轻女子在樟树下读书的情景有怎样的作用?

答:

【答案】

答:①内容: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前文都是写横峰的景观,这里再写人,由景到人,就把横峰的美写全面了。

②主旨:凸显了赞美横峰人的主旨。年轻女子是横峰人的代表,对她的描写表现了横峰人优雅的美。

③结构:引出了下文横峰人爱美和建设秀美乡村的内容,。同时隐隐地照应了文章开头和结尾的引用,有了对女子的描写,才使得诗句中的“眼波”和“眉峰”有了着落。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故乡的炊烟

周成新

炊烟是一根绳子,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炊烟是母亲眼角的泪,穿过透明我能看见她的苍老。炊烟是父亲脸上的皱纹,背靠它我能感受到他的内心。

清晨,炊烟是起床的号角。我用它唤醒了整个村子。放水,烧火,下面条。临走时,我轻推父母的房门,告诉他们,我走了,锅里的面半掩着,起床后可不要忘了再热下。随后,父母起床了,邻居起床了,整个村子全都醒了。

中午,炊烟是回家的小憩。走在放学路上,我远远就能看见自家的炊烟。一阵一阵地突突直冒,袅袅升起。饭菜香吊起了我的食欲,紧接着便是一顿最美好的畅想。饱餐之后,大家又开始各奔东西,忙里忙外。

傍晚,炊烟是劳累的归宿。我漫不经心走在回家的路上,田埂上、码头边、小路旁,乡亲们收起锄头、钉耙、扁担,一个个全都拖着疲惫回到家中。放下农具,放下书包,换下衣服,拾掇零碎。然后,一家人围在桌前,踏实地吃着,美美地聊着。不怕时间,不怕催促,有时很早,有时深夜。最后上床睡个安稳。

风中的炊烟是个姑娘,一位、两位,一群、两群,相约着、簇拥着,腾空而跃,妖娆地舞弄身姿,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前或后。无论走到哪儿,你都能看到她的美。她从不害羞,从不遮脸,只要你愿意,何时何处都能见着她的舞。雨中的炊烟是个勇士,柔弱中带着刚强,柔嫩中带着坚硬。他用微笑去接纳无情的每一次,敞开自己的宽容和大度。拥雨入怀,化作薄雾,将整个村子罩住。最后,在空中徘徊,飘入空中,形成一处醉美的仙境。雪中的炊烟是位母亲。寒冷裹不住她的热情,积雪挡不住她的柔嫩。她的爱一点一点地从灶膛升起,冲出烟囱,冲破屋顶。积雪再厚也把持不住内心的感动,慢慢地一点一滴开始融化,最终化作泪水顺着屋檐快速流淌。很快,整个屋顶又恢复了往日。

白天的炊烟有些透明,和云在一起,你很难看清它的脸。长长的,一阵一阵直入天空,一眼望不到边际。晚上的炊烟,再白也是黑色。你想怎么看也看不到。它喜欢与你东躲西藏,玩着捉迷藏的游戏。只有循着烟味你才会得知它的存在。一道一道地趁着黑夜偷偷上天。你怎么找也找不到它的影子。

乡下农村,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很长很长,凸出屋顶的或方或圆的烟囱。为了应对下雨,有的还会用瓦片、砖头或是铁皮斗笠半遮着。

农村的孩子放学或放假都要烧饭,尤其是放假。几个小伙伴玩在一起,做功课在一起,烧饭也在一起。灶膛里的火越旺,炊烟就越大。大家常喜欢一边烧火,一边急跑到屋外去看炊烟。大家相互约定,比比谁家的烟冒得多、冒得长、冒得久。谁冒得早,谁就勤快。谁冒得久,谁家的饭菜就多。谁冒得浓,谁添加的柴火就多。炊烟结束后,大家又聚在一起玩耍。等待父母回来吃饭。小学至初中阶段,我曾很长一段时间在家烧饭。炊烟成了我的伙伴。每次看到它,我总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感。

不同的柴火烧出的烟也不同。白的、灰的、青的,甚至还有黑的。稀饭、米饭、面条、馒头,炒菜、熬汤。不同的伙食,不同的柴火,不同的炊烟。

离家上学之后,我见炊烟的机会少了。只有在放假时候,我才能与它相伴。再后来,工作了,我再也难以见它。只有在每次回家的时候,我才能看见它,看见灶膛边坐着的父母或是祖母。

如今,家里的灶膛还在,可是祖母没了,炊烟没了。每次回家,我都要登上二楼的阳台。看自家的烟囱,邻居的烟囱,甚至全村的烟囱。烟囱一个个巍然耸立,可怎么也冒不出烟来。我知道,有时它仅是一个摆设,只有在腊月或是红白喜事的时候,它才会自豪地高昂头颅,仰天长啸。而那时,我却也很难见它。

长期在外,我一直都很庆幸我所生长的那个小村还在。小村里的民房还在,厨房还在,烟囱还在。虽然难见几次炊烟,但我却还是十分开心。因为,只要它在,我对故乡就会有种思念。而这种思念,则更是无时无处不在。(选自《散文百家》,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化用了余光中的诗句“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巧妙点题,并引发了下文思念故乡的情思。

B.文中把“炊烟”比作“姑娘”“勇士”“母亲”等,想象丰富,形象地表现出炊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美感、坚强的精神、爱的温暖,引人遐思。

C.文中写“我”和小伙伴们放假的时候帮助家里烧饭以及比炊烟的内容,既表现了“我”对炊烟的喜爱,也表现了农村孩子生活的单调、乏味。

D.“灶膛还在,可是祖母没了,炊烟没了”与前文“灶膛边坐着的父母或是祖母”“比比谁家的烟冒得多”形成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之感。

2.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答:

3.请结合文本,分析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答:

【答案】

1.答案C

解析“表现了农村孩子生活的单调、乏味”错,本文写“我”和小伙伴们帮家里烧饭,突出的是“我”童年生活的快乐和喜悦。

2.(1)线索:炊烟。

(2)作用:①内容:以“炊烟”为线索,将“我”关于故乡的记忆集中呈现了出来。

②结构:以”炊烟“为线索,串联文章内容,使文章完整节凑。

③以“炊烟”为线索,体现了农村的生活状况及其变化,便于表达思念故乡、亲人和怀念童年的主旨。

3.①内容:故乡的炊烟总能引发“我”对故乡的思念,而这思念无时无处不在,表明乡情使人类最普遍的情感;

②结构:总结全篇,呼应开头,使文章完整紧凑。

③主题:升华主旨,表达了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散文阅读之句子含义理解题

方法指导

(1)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有两种思路:

①解释这个句子这么说的原因。

②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的语境义或者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出来。

(2)答题时,可从以下几点人手:

①从句子的位置入手。若是总领句,可从下文搜索相关信息;若是总结句,可从上文寻找相关信息;若是过渡句,就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准确理解其内涵。

②从句中的关键词语入手。关键词语在句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从关键词语人手,通过替换词语的方法来把握语境义,从而把握句子的含义。

③从文章的中心思想入手。为了凸显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者常常会采用含义深远的句子点明、突出或深化主题,使某些句子意在言外,达到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效果。对其深层含义的把握,应从探究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人物的情感、态度、形象等方面入手,结合中心思想来分析,进而领会句子的含义。

④从句子的表达特点入手。首先明确句子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修辞、表现手法),然后揣摩句子的表达目的,进而理解其含义。

答题模板

浅层含义(字面意思)-深层含义(文中意思,揭示中心)。

真题示例

我坐了木船

叶圣陶

①从重庆到汉口,我坐了木船。

②木船危险,当然知道。一路上数不清的滩,礁石随处都是,要出事,随时可以出。还有盗匪——实在是最可怜的同胞,他们种地没的吃,有力气没处出卖,当了兵经常饿肚子,没可奈何只好出此下策。假如遇见了,把铺盖或者身上衣服带了去,也是异常难处的事儿。

③但是,回转来想,从前没有轮船,没有飞机,历来走川江的人都坐木船。就是如今,上上下下的还有许多人在那里坐木船,如果统计起来,人数该比坐轮船坐飞机的多得多。人家可以坐,我就不能坐吗?我又不比人家高贵。至于危险,不考虑也罢。轮船飞机就不危险吗?安步当车似乎最稳妥了,可是人家屋檐边也可能掉下一张瓦片来。要绝对避免危险就莫要做人。

④要坐轮船坐飞机,自然也有办法。只要往各方去请托,找关系,或者干脆买张黑票。先说黑票,且不谈付出超过定额的钱,力有不及,心有不甘,单单一个“黑”字,就叫你不愿领教。“黑”字表示作弊,表示越出常轨。你买黑票,无异帮同作弊,赞助越出常轨。一个人既不能独个儿转移风气,也该在消极方面有所自守,帮同作弊,赞助越出常轨的事儿,总可以免了吧。——这自然是书生之见,不值通达的人一笑。

⑤再说请托找关系,听人家说他们的经验,简直与谋差使一样的麻烦。在传达室恭候,在会客室恭候,幸而见了那要见的人,他听说你要设法买船票,或是飞机票,爱理不理的答复你说:“困难呢……下个星期再来打听吧……"于是你觉得好像有一线希望,又好像毫无把握,只好挨到下星期再去。跑了不知多少趟,总算有眉目了,又得往这一处签字,那一处盖章,看种种的脸色,候种种的传唤,为的是得一份充分的证据,可以去换张票子。票子到手,身份可改变了,什么机关的部属,什么长的秘书,什么人的本人或是父亲,或者姓名仍旧,或者必须改名换姓,总之要与你自己暂时脱离关系。最有味的是冒充什么部的士兵,非但改名换姓,还要穿上灰布棉军服,腰间束一条皮带。我听了这些,就死了请托找关系的念头。即使饿得要死,也不要去奉承颜色谋差使,为了一张票子去求教人家,不说我自己犯不着,人家也太费心了。重庆的路又那么难走,公共汽车站排队往往等上一个半个钟头,天天为了票子去奔跑,实在吃不消。再说与自己暂时脱离关系,换上他人的身份,虽然人家不大爱惜名气,我可不愿滥用那些名气。我不是部属,不是秘书,不是某人,不是某人的父亲,我是我。我毫无成就,样样不长进,我可不愿与任何人易地而处,无论长期或是暂时。为了跑一趟路,必须易地而处,在我总觉得像被剥夺了什么似的。至于穿灰布棉军服更为难了,为了跑一趟路才穿上那套衣服,岂不亵渎了那套衣服?亵渎的人固然不少,我可总觉不忍。——这一套又是书生之见。

⑥抱着书生之见,我决定坐木船。木船比不上轮船,更比不上飞机,千真万确。可是绝对不用请托,绝对不用找关系,也无所谓黑票。你要船,找运输行,或者自己到码头上去找,找着了,言明价钱,多少钱坐到汉口,每一块钱花得明明白白。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坐木船可以不说一句讨情的话,不看一副难看的嘴脸,堂堂正正凭我的身份东归。这是大多数坐轮船坐飞机的朋友办不到的,我可有这种骄傲。

⑦决定了之后,有两位朋友特来劝阻。一位从李家沱,一位从柏溪,不怕水程跋涉,为的是关爱我,瞧得起我。

⑧他们说了种种理由,预想了种种可能的障碍,结末说,还是再考虑一下的好。我真感谢他们,当然不敢说不必再考虑,只好带玩笑的说“吉人天相”,安慰他们激动的心情。现在,他们接到我平安到达的消息了,他们也真的安慰了。

(原载1946年4月7日《消息半周刊》第1期,有修改)

4.如何理解第⑤段中画线句的含义?(4分)

(答案)

标签:  横峰 文学 诗歌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