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历史选择题主观化的命题趋向与整理

admin 发布于 2024-02-26 阅读(65)

一、命题趋向——选择题主观

经过长期的探索,选择题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全功能题型。但这几年选择题的主观化趋势越来越强,考查深度逐年加强。所谓“选择题主观化”,即选择题的选项设置体现思维含量,使考生在解答选择题时要根据材料生成必要的观点。这表明高考历史选择题的主旨是加强考查学生的思维力度及思维过程;功能由考查客观的史实知识转向考查考生的主观认识。试题通过全新的情境创设,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人文内涵,摆脱教材程式化的历史叙述,突破考生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让选择题呈现出新认识、新思想与新观点。由此可以看出考生发现正确答案的过程,既是对史料解释(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受教育的过程。选择题主观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历史概念的多角度理解

加强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历史概念反映了历史现象、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它具有跨度大、容量多、含义深、理性强和高度概括等特点。在学习掌握历史概念时,要把握住每一个历史概念的特定背景和与同一时期历史现象、历史问题的相互关系,重在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掌握。

2.对历史主题的理解与整理

历史主题是历史教学的基础,更是近几年高考选择题的命题导向。如紧紧围绕“激荡家国情怀、传承时代精神”这一主题展开,突出了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等这一核心思想。

3.注重对史学素养的考查

这里的史学素养主要指的是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能力。史料是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能够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各种材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本依据。由于史料庞杂,“所在多伪”,因此,史料实证要求的解读史料不仅仅是准确全面,而更是要确定所提炼信息的真实性。它体现的是一个推理、判断、分析、综合、比较的思维过程,是“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体现,是选择题主观化的典型体现。

二、命题特点——突出宽度、长度、角度、深度

1.拓展教材的宽度

所谓教材的宽度拓展,主要是指试题选取的材料、创设的情境都是新的,不管是知识的内涵,还是外延,都突破了课本的阐述,即众所周知的“脱离课本”,所涉及试题即常说的“陌生中考熟悉”“陌生中考陌生”两类。

这里的材料一是直接说明来源的;二是没有标明材料出处,已被命题者二度转化的;三是“学术研究新成果”,是指超出现行中学历史课程内容要求的、中学师生感到陌生的学术研究成果。这里的“新”主要不是指学术成果出现时间的新,而是指中学师生在认识上的新。

2.延展知识的长度

所谓知识的长度延展,是指突破课本上的历史叙述,通过史料对相关历史事物进行时间进程的延展,形成更加完整的历史线索,突出不同阶段特征的变化,考查的是学生的比较归纳能力。从根本上说,这类试题侧重考查的是通史。一种是小切口的、微观通史;一种是大跨度的、宏观通史。

3.转换思维的角度

所谓思维的角度转换,就是采用多元视角,突破师生的传统认知,从新的角度重新评价和审视课本中的历史事实。近几年来,高考命题一直坚持这一做法,这对还原历史学科特点、指导中学历史教学、提升考生学科能力,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这类试题也是学术含量高、能力要求高、命题质量高的“三高”试题。

4.挖掘认知的深度

所谓认知深度的挖掘,不仅仅指的是知识之间的综合,更是指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综合。在选择题上的体现就是辨识、理解、分析、推理和判断等基础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

我们常说:高考是指挥棒。但是,这支指挥棒具体的尺度,以及运行的高度、角度、宽度、幅度,要准确拿捏,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琢磨透此事,是一个细活,是一个慢活,更是一个巧活。

我们常说:方向比努力更重要。但是,方向明确之后,更艰苦的是落实,也绝非一句话那么简单。精准落实好此事,是一个持久的活,是一个扎实的活,更是一个需要思考的活。

鉴于此,本书每一专题均优选全国卷高考真题,分别从上述四个维度解读,体现了《三维设计》编委会的良苦用心,具体请参阅各专题相关内容。

三、解题步骤

以材料为依托创设情境命题是历史选择题的最大特点,这也意味着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是做好历史题的关键因素。

那么,在阅读材料时,如何较快地获取有效信息呢?现以高考题为例,探究快速获取有效信息、巧解选择题的方法。

1.审出处——明主题

阅读材料时,除了注意材料正文外,也要特别留意材料的出处。材料的出处一般都反映着材料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注意出处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材料的中心含义。特别是材料出处如果放在材料前面,就须更加留心细读,它对解题有着很大的作用。

2.审省略——重关联

阅读材料时,我们大多能够注意材料的开头和结尾,但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从省略号前后获取有效信息。有的时候材料原文会很长,但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哪一句开始摘录到哪一句截止,其开头和结尾两句,必然要考虑为答题服务;而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3.审转折——知重点

有时候,题干中往往会出现“但是”“但”“然而”“而”等转折性的词语,虽然有的时候是要强调转折词之前的内容,但更多时候是要强调转折词后面的内容。考生在阅读材料时要根据这些转折词准确判断材料所要强调的内容,以便于抓住材料的重点进行分析。

4.审选项——排绝对

历史材料选择题所给的材料往往讨论的是某个事情或说明某个事物,都设定了相应的情境,一旦情境发生变化,结论也就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绝对化的表述一般来说都是不可取的。因此,在选项的表述中,如果出现“一定、绝对、无、都、完全、一点也不、全部、绝无可能、任何、各个、总是、永远不”等过于绝对的选项,一般情况下都不会是正确答案,除非在文段当中有明确的提及;相反,当考生看到“可能、差不多、一般、偶尔、不多”等这些词的时候,往往认为是正确答案的标志。基于以上的理由,在做题时,可以用“相对”“绝对”的解题技巧来解题。

5.审标点——快分层

有的选择题题干文字量较大,让不少学生望而生畏,其实文字越多意味着透漏的信息就越多,需要考生定下神来,耐着性子阅读分析材料。这类材料往往使用分号或句号作为段落分层的标志,学生可以根据分号和句号快速提炼分层信息。

6.审空间——速定位

历史选择题的材料一般会涉及特定的时空,这是历史的学科特色。明确特定的空间有助于考生快速锁定关联性的所学知识,提高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有时确定材料涉及的特定空间就是解题的钥匙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要加强读图能力,注重史地学科的相互渗透。古人“左图右史”的历史研究方法值得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只要学生日常中有意识地加强读图,并注意历史主干知识的地域分布,高三再强化重要国家的分类整理,就能在这类题目中得到提升。

7.审主旨——准迁移

历史选择题的材料往往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这就是材料的主旨。抓准了材料的主旨就把握住了材料所要表达的中心信息,这对做好选择题至关重要。若能再联系关联的知识点,进行知识迁移,必将进一步提高做题的准确率。这就要求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历史材料主旨的概括能力,注重对历史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形成知识链条,实现横通纵连。

总之,历史有效信息隐藏于材料中的各个方面,明确获取有效信息的各种途径,将会大大提高我们做题的速度和准确率。

标签:  历史 命题 主观 史料 出处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